东坡区
石柳:脑外科病人的福音
他是一位在脑外科领域冲锋陷阵的勇士,他是一位心中时时刻刻装着病人的白衣天使。踏过非典的硝烟,投身2008大地震的抢救,他用精湛的医术,引领学科发展;以博爱的胸怀,挽救了无数个生命……他就是区人民医院脑外科主任石柳。
石柳:脑外科病人的福音
青年档案:石柳,男,汉族,41岁,大学本科学历,区人民医院脑外科主任。2009年被评为“区十佳名医”。
患者眼中的“定心丸”
见到石柳时,他刚从病房回来,正和同事确定患者诊治方案,额头上渗着晶莹的汗珠,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芒。
回忆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段时间,石柳坦言压力很大。刚出校门的他实践经验不足,患者看他年轻也不愿意找他看病。为了尽快扭转这种情况,石柳在跟随老医生学习的同时,每天挑灯夜战,把白天查房时记在笔记本上的每个细节都“消化”一遍。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,他就把问题列出来,整天追着老医生问。办公室、食堂里、宿舍中……石柳把业余时间全用在巩固学习上。他的认真和努力很快得到了同事和患者认可,成为了独当一面的脑外科医生。
在脑外科患者眼里,石柳大夫就是大家的“定心丸”———每到危急时刻,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。为此,他的电话24小时全天候开机;他放弃了一次次休假;他不分昼夜,在第一时间赶到病床前。
医德高尚的好医生
古话说得好,无德不成医。石柳深知要成为一名好医生,不但要医术精湛,更要医德高尚,两者缺一不可。在患者眼里,石柳是一位和蔼可亲、始终面带笑容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好大夫。说起患者对自己的信任,石柳有着自己的见解:现实中关于医生的种种负面消息,让病人对医院充满警惕,希望了解更多的情况来保护自己;而从医生方面,很大一部分医生不能接受病人过多地参与医疗决策,他们认为病人不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,很难对医疗决策做出正确选择。要想解决这个矛盾,就必须多沟通,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。
由于就医的绝大多数为农民患者,而对于农村患者而言,少花钱看好病,比什么都实在。为此,石柳一直把患者当家人,给他们最有效、最直接的治疗。有时,个别患者家属因为担心治疗效果,就想方设法给医生送红包,石柳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,每次在拒收红包的同时都会向患者家属保证一定尽心尽力地治疗。遇到无身份证明、无家属、无医疗费的“三无”患者及危重病人,石柳也全力予以帮助。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次为病人不计回报地垫付医药费。在医德医风建设中他更是率先垂范,带领所在科室医务人员主动上交红包数量是全院最多的,自己更是身先士卒,曾有一次主动将病人送的20000元红包交到医院办公室。
值得尊敬的带头人
作为本地脑外学科带头人,石柳曾参与2004非典筛查,2008抗震救灾,2009甲型H1N1流感筛查。率先在眉山地区开展了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治疗、颅内血肿的微创手术治疗及大部分脑肿瘤手术治疗、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治疗,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等治疗手段。他加强多学科合作,整合神经内外科资源,建立脑病科并率先建立神经重症监护室。积极参加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和抢救工作,多次指导抢救成功。他所带的脑外科许多项目填补了我市的空白,引领了我市脑外专业的发展。通过5年多不懈努力,把区人民医院的一个薄弱专业做大、做精、做强,住院病人长期保持在50人次以上。
为提高专业知识水平,石柳多次参加院内外学术研讨会,积极开展科研工作,参加并主持3项科研项目,并及时总结临床经验,完成国家级论文1篇、省级论文3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