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坡区
"5•12"三周年:眉山志愿者地震灾区行 感受“凤凰涅磐”奇迹
眉山市东坡区委组织部 雷双瑜
活动背景介绍:在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,根据省领导刘奇葆、魏宏、李登菊等同志的指示,为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,充分展示我省灾后重建的巨大成果,集中表达四川人民的感恩情怀,作为全省“5.12”三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,团中央、四川省重建办、团省委、省文明办联合举行“走进美好新家园”——全国百名抗震救灾志愿者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,邀请了100名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走进四川地震灾区参观考察,深刻感受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和四川广大干部群众崛起危难、坚强奋进的精神风貌。我眉山市志愿者雷双瑜、郭卓有幸在被邀请之列,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。活动于5月8日在蓉正式启动。活动内容包括:志愿者前往灾区参观灾区新貌,参加志愿者交流会、四川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座谈会等。5月10日,“四川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座谈会”在成都举行。省委常委、省总工会主席李登菊、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、省人大副主任彭渝、副省长黄彦蓉、省政协副主席曾清华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、省文明办主任邹吉祥出席并接见全体与会代表。省领导向每位代表颁发了一套省委省政府“四川省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纪念章”。雷双瑜在会上代表眉山志愿者作大会交流发言。
传说中,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,每五百年,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,投身于熊熊烈火中,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。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,获得重生,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,称为“凤凰涅磐”,以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、义无返顾、不断追求、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。而现实中,在“5•12”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,我和眉山应急志愿队队长郭卓赴北川、汶川、都江堰、绵竹等地震极重灾区参观灾区新貌,亲眼见证了灾区旧貌新颜的沧桑巨变,感受了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“凤凰涅磐”奇迹。
我们志愿者一行分两路,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深入座谈交流,通过新旧对比、听取报告、图片展览等方式,感受地震灾区旧貌换新颜的勃勃生机,进村入户进行访谈、采访典型人物,与灾区群众广泛互动交流,实地参观灾后恢复重建三年来的巨大变化。我走的是都江堰---汶川线,郭卓走的是北川----绵竹线。车子在公路上疾驰,两旁的风景匆匆闪过,紧邻公路的,是被地震和泥石流摧毁的山体,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。历史在那一刻定格: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,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,8.0级特大地震灾害震惊世界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、波及范围最广、救灾难度最大、重建任务最重的一次地震灾害。地震发生后的三年时间里,灾后重建工作在紧张地进行,在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曾经的地震灾区在重建后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在过去的1000多天里,在汶川特大地震严重损毁的1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,平均每天有1所医院、3所学校、1700多套住房在灾区建成;平均每月有200多亿元重建资金投向贫困灾区、700多个重建项目破土动工;平均每年有上万名援建者,千里迢迢从全国各地来到地震灾区,参与这场惊天动地的灾后重建。震区渐渐抚平伤痕,灾区人民走过了凤凰涅槃的艰辛历程,过上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。
我在映秀看到,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、色彩艳丽的藏羌碉楼、现代风格的场馆、宽敞平整的街道……“藏家风情园”里居住了30多户受灾群众,许多住户还利用新居空闲的房屋办起家庭旅馆、做起藏家旅游的生意。很难想象这就是3年前被8级大地震摧毁的汶川映秀镇。仅仅3年,这片废墟上屹立起一座美丽的新城,百姓们忙碌着,很快走出了地震阴影,在重建的新家园里开始了新的生活。一切又充满祥和的气息。通过积极的文化重建、精神重建,有效地帮助了灾区群众迈过“心理废墟”这道坎,形成了感恩、积极、乐观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。无论是重生小镇还是农民新村,看到那些坐在街边竹椅上晒着太阳的老人、奔跑在巷道欢快嬉戏的孩童、忙着装修收拾新房的男女,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情。映秀的奇迹,是整个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缩影。
郭卓看到的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北川:一座羌族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,勾勒出一幅崭新的生活画卷,看到了一个安全、宜居、繁荣、特色、文明、和谐的新北川。
这3年中我们都十分关注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的发展变化。在参观了地震灾区的重建新貌后,我们看到“最漂亮的是民居,最安全的是学校,最现代的是医院,最满意的是老百姓”,零距离亲眼见证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,深刻感受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。地震灾区用令世人惊叹的人间奇迹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唱响了“共产党好、社会主义好、伟大祖国好、民族团结好”的主旋律。令我们感到极度震撼和感动。今后,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扬志愿者精神,继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,认真践行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服务精神,携手并肩、齐心协力,与灾区人民携手同行,将爱传递下去。